第116章:考古专业的第一堂课_我在北大学考古
抖音小说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第116章:考古专业的第一堂课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6章:考古专业的第一堂课

  周一,上午。第一第二节敦煌课,结束以后,第三第四节课,苏亦终究终于不在历史专业这边上课了。而是开始到考古专业这本蹭课。嗯,回到考古专业的大本营,对于苏亦来说已经不算是蹭课了,完全就是回娘家。考古专业这边,对于他来说已经熟悉了不能够再熟悉了。如果对历史系历史专业各位师长还有些隔阂的话,对于考古专业这边,基本上每一个师长都有过照面了。可以说,在北大报道那么多天,他直到今天才回到他们考古专业这边的课堂。所以今天的这门课,就是苏亦在北大的第一堂考古专业课程。不过他在考古专业这边上了第一节课,并不是导师宿白先生的课程,而是吕遵锷教授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在历史专业的低调不同,在考古专业这边,苏亦受到热烈的欢迎。他一出现在教室,就有人开始喊道,“小师兄来了。”“妈呀,小师兄终于跟我们一起上课了。”“我们都等了一周了,小师兄终于不迷路了,终于回家了。”“小师兄,我们想你了。”这个场面完全就是出乎苏亦的意料,他过来这边蹭课,本来是打算像历史专业那边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的后面,安安静静地停课。毕竟,这些是本科的课程,跟他们研究生关系不是很大。对于他们这些研究生来说,这并不是必修课。感兴趣了就可以过来听讲,不感兴趣了就也不来听讲。一点问题都没有,导师也不回做强制性的要求。就像宿白先生也是一样,一开始就是让他去历史专业那边恶补基础知识,至于考古专业这边,对于他来说,完全就是放任的。跟对待其他研究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感兴趣就来听课不感兴趣就不来听课,甚至宿白先生自己的课程,他都没有强制性让苏亦他们去听。然而,别人可以这样苏亦却不行。就好像他之前一直在历史专业那边打转蹭课,在考古专业这边就有老师有意见了。觉得这小子不务正业。就算补充短板,也不能够放弃长处,不能忘本,忽略自己是考古专业的学生啊。所以,要蹭课,凭什么就不来咱们考古专业。甚至还有老师说,咱们考古专业的名师也不少啊。当时,这些都是调侃。跟历史系的大牛相比较,考古专业这边的师资还是弱了一点,当然,这个弱是相对的,在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建设上,北大的诸位师长,随便拎出去一个,都是大牛。不过,现在的北大考古专业,跟刚成立的北大考古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比如五十年代,北大考古专业刚刚成立的时候,是什么人过来上课?是夏鼐先生过来上考古通论,是裴文中跟贾兰坡先生过来上旧石器考古,是苏秉琦先生在上秦汉考古,是宿白先生在上魏晋南北朝考古。是唐兰张政良两位先生在上古文字学。是沈从文先生在上器物学。是启功先生在教工艺美术。是梁思成先生在上古建筑课程。甚至,在考古所这边郭宝均白万玉两位先生上的考古技术课程。当年北大考古专业几乎是集全国文物系统的力量在培养学生。现在却不一样了。现在北大考古专业的老师,完完全全就是北大自己培养出来的老师了。嗯,除了苏秉琦先生是从考古所借调过来,包括宿白先生在内,都是北大自己培养出来的师资力量。先生也都过在考古专业这边,人气太高了。其实他在整个历史系人气都很高,然而历史专业跟考古专业终究是不同的。他毕竟是北大考古专业的研究生,哦,不是像范长流一样的历史专业的研究生。这就是最本质的区别。在考古专业的学生看来,他才是真正的自家人,不会像在历史专业那样,总是感觉有一种隔阂。当然,这只是一种心里面的想法而已,这是一种微妙的想法,是专业的学生,同样也把他当成自己人。然而就像老乡一样。同一个村子,跟同一个镇上,或者同一个市县或者同一个省,终究是不一样的。所以跟他们就是同一个村子的老乡,而跟马世昌他们就是同一家人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只是比喻而已。在考古专业还没有独立成系之前,隶属历史专业。不过两个专业之间其实还是不一样的。历史系的历史专业就像校本部,哦,考过专业就像大学生校区。他们虽然同属一个大学,却不同一个校区,是结束的,师长方面都不太一样。比如苏亦,在考上考古专业的研究生之前,对历史系这边的老师情况其实了解的不是很清楚。比如张光达他就很陌生,只知道这个老师跟季羡林先生一起翻译注释大唐西域记,再详细的东西就不知道了。对张光达等了解,是在进入北大历史系蹭课以后才知道这位先生未来也是一个史学大拿。不过这是后话。实际上,除了选修的几位先生,北大历史系这边的老师,他其实也不算太陌生。比如王永兴、周一良、许大龄还有田余庆几位先生他就陌生,北大开学的第一周。苏亦一直都是在历史系历史专业这边蹭课,基本上不去考古专业的那边。如果不是因为马世昌他们出现在课堂之中。人家都下意识忘记了,他就是考过专业的研究生。宿白先生让历史专业这边蹭课,主要是补充他在历史知识方面的短板。但并不是说他就不需要去考古专业这边的听课。同样,他也需要在考古专业这边。只不过他过来这边听课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周的周一了。上一周他一直在历史专业那边打转。从来不涉及考古专业这边,甚至还去了东语系那边。就是偏偏不来考古专业这边。苏亦过来这边听课的时候,还被老师打趣说,“哎呦,这是谁呀?这不是我们历史系的小师兄吗?是不是走错教室了?”在北大考古专业的众多师长中,李吕遵锷老师你应该是性格最欢脱的一个人,跟严肃的宿白先生不一样,他平时最喜欢看学生的玩笑,如果不熟悉他的风格,被吓一跳。比如他这个语气,听起来就有点阴阳怪气。实则不然,吕遵锷只是皮,但是他不凶,估计就是经常跟各种古人类化石打交道的时间太长了,整个人也变得日常的佛系。似乎每个学生在他的眼中都是一个头盖骨,所以看着他伸出有些枯瘦的手,摸在自己的脑袋上的时候,苏亦就感觉他就是在摸古人类的头盖骨,说不定更过分,还是在摸古猿的头盖骨。至于是腊玛古猿,还是南方古猿?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周一,上午。第一第二节敦煌课,结束以后,第三第四节课,苏亦终究终于不在历史专业这边上课了。而是开始到考古专业这本蹭课。嗯,回到考古专业的大本营,对于苏亦来说已经不算是蹭课了,完全就是回娘家。考古专业这边,对于他来说已经熟悉了不能够再熟悉了。如果对历史系历史专业各位师长还有些隔阂的话,对于考古专业这边,基本上每一个师长都有过照面了。可以说,在北大报道那么多天,他直到今天才回到他们考古专业这边的课堂。所以今天的这门课,就是苏亦在北大的第一堂考古专业课程。不过他在考古专业这边上了第一节课,并不是导师宿白先生的课程,而是吕遵锷教授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在历史专业的低调不同,在考古专业这边,苏亦受到热烈的欢迎。他一出现在教室,就有人开始喊道,“小师兄来了。”“妈呀,小师兄终于跟我们一起上课了。”“我们都等了一周了,小师兄终于不迷路了,终于回家了。”“小师兄,我们想你了。”这个场面完全就是出乎苏亦的意料,他过来这边蹭课,本来是打算像历史专业那边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的后面,安安静静地停课。毕竟,这些是本科的课程,跟他们研究生关系不是很大。对于他们这些研究生来说,这并不是必修课。感兴趣了就可以过来听讲,不感兴趣了就也不来听讲。一点问题都没有,导师也不回做强制性的要求。就像宿白先生也是一样,一开始就是让他去历史专业那边恶补基础知识,至于考古专业这边,对于他来说,完全就是放任的。跟对待其他研究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感兴趣就来听课不感兴趣就不来听课,甚至宿白先生自己的课程,他都没有强制性让苏亦他们去听。然而,别人可以这样苏亦却不行。就好像他之前一直在历史专业那边打转蹭课,在考古专业这边就有老师有意见了。觉得这小子不务正业。就算补充短板,也不能够放弃长处,不能忘本,忽略自己是考古专业的学生啊。所以,要蹭课,凭什么就不来咱们考古专业。甚至还有老师说,咱们考古专业的名师也不少啊。当时,这些都是调侃。跟历史系的大牛相比较,考古专业这边的师资还是弱了一点,当然,这个弱是相对的,在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建设上,北大的诸位师长,随便拎出去一个,都是大牛。不过,现在的北大考古专业,跟刚成立的北大考古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比如五十年代,北大考古专业刚刚成立的时候,是什么人过来上课?是夏鼐先生过来上考古通论,是裴文中跟贾兰坡先生过来上旧石器考古,是苏秉琦先生在上秦汉考古,是宿白先生在上魏晋南北朝考古。是唐兰张政良两位先生在上古文字学。是沈从文先生在上器物学。是启功先生在教工艺美术。是梁思成先生在上古建筑课程。甚至,在考古所这边郭宝均白万玉两位先生上的考古技术课程。当年北大考古专业几乎是集全国文物系统的力量在培养学生。现在却不一样了。现在北大考古专业的老师,完完全全就是北大自己培养出来的老师了。嗯,除了苏秉琦先生是从考古所借调过来,包括宿白先生在内,都是北大自己培养出来的师资力量。先生也都过在考古专业这边,人气太高了。其实他在整个历史系人气都很高,然而历史专业跟考古专业终究是不同的。他毕竟是北大考古专业的研究生,哦,不是像范长流一样的历史专业的研究生。这就是最本质的区别。在考古专业的学生看来,他才是真正的自家人,不会像在历史专业那样,总是感觉有一种隔阂。当然,这只是一种心里面的想法而已,这是一种微妙的想法,是专业的学生,同样也把他当成自己人。然而就像老乡一样。同一个村子,跟同一个镇上,或者同一个市县或者同一个省,终究是不一样的。所以跟他们就是同一个村子的老乡,而跟马世昌他们就是同一家人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只是比喻而已。在考古专业还没有独立成系之前,隶属历史专业。不过两个专业之间其实还是不一样的。历史系的历史专业就像校本部,哦,考过专业就像大学生校区。他们虽然同属一个大学,却不同一个校区,是结束的,师长方面都不太一样。比如苏亦,在考上考古专业的研究生之前,对历史系这边的老师情况其实了解的不是很清楚。比如张光达他就很陌生,只知道这个老师跟季羡林先生一起翻译注释大唐西域记,再详细的东西就不知道了。对张光达等了解,是在进入北大历史系蹭课以后才知道这位先生未来也是一个史学大拿。不过这是后话。实际上,除了选修的几位先生,北大历史系这边的老师,他其实也不算太陌生。比如王永兴、周一良、许大龄还有田余庆几位先生他就陌生,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yxs123.cc。抖音小说手机版:https://m.dyxs123.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